“看,硬化地面改成了塑胶的,露天乒乓球桌搭上了凉棚,院子里的老紫藤下安了一圈木座椅……”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潘继红领着记者在居住了20多年的劲松北社区转悠,对新环境的每一点变化都津津乐道。
“我80多岁了,从来没体验过物业服务,这下终于享受上了。”疫情防控期间,独居六楼的乐大爷吃饭不便,物业每天定点送餐上门。
让这个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,投入的改造资金可不少。
按照“保基本”的原则,财政资金重点补助水暖气路等基础类改造内容。提升小区环境、引入公共服务这些完善类提升类改造,所需资金也不是个小数目,谁来承担?
“居民也要出一点,更重要的是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。”劲松北社区党委书记陈波说,三方合理共担改造资金,劲松北社区在北京率先引入社会资本愿景集团参与改造。
“目前我们已投入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,开始提供物业服务。”北京愿景集团城区更新事业部总经理刘楚说。
虽然引入物业最初已征得过半居民的同意,但要让40多年都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居民树立起付费意识,不是件容易事。然而,小区物业费缴纳率之高却超出了刘楚的预期。潘继红是缴纳物业费的“积极分子”:“我们先体验了几个月的免费服务,确实感受到了物业入驻后的便利,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消毒检测等服务很到位。”
物业的优质服务,赢得了居民支持。不过,物业服务费远远覆盖不了前期资金投入。要让参与的社会资本“微利可持续”,这笔账该怎么算?
“改造初期投入大、回报周期长,要让改造资金转起来,得算一本细水长流的账。”刘楚说,劲松北社区示范区的改造“账期”是20年——预期10年内收回投资,20年内实现微利。